黔游·聚焦
《民宿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正式发布实施
贵州出台地方标准推进民宿健康发展
(相关资料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林 张芬
7月11日,记者从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并归口管理,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共同起草的《民宿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DB52/T1743-2023)贵州省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并于2023年7月1日开始实施,助力我省民宿行业发展更加标准化,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
随着民宿经营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民宿在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及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规范我省民宿产业发展,提升标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加全省等级民宿数量,特制定了《民宿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贵州省地方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适用于正式营业的民宿,包括但不限于民居、客栈、庄园、宅院、驿站、山庄等。标准明确,民宿是利用城乡居民自有住宅、集体用房等闲置资源和新建设施,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景观特色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民宿等级分为三个级别,从低到高划分为青山级(三星级)、银山级(四星级)、金山级(五星级),并明确青山级(三星级)、银山级(四星级)、金山级(五星级)民宿分别应满足的条款及内容。
标准分为13个章节,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等级和标志、民宿分类、总体要求、公共环境和配套、建筑和设施、卫生和服务、山地特色、管理和经营、等级划分条件、等级划分办法。并按所处地域、建筑空间、用地性质、经营方式、建设方式进行民宿分类。按所处地域可分为城镇民宿、乡村民宿,按建筑空间布局分为单栋民宿、多栋民宿。单栋民宿按规模分为小型、中型,经营用客房面积在800平方米及以内为小型,经营用客房面积在800—1200平方米范围以内(不含800平方米)为中型;多栋民宿按规模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客房数14间及以下为小型民宿,15-50间为中型,50间以上为大型。民宿用房按用地性质分为农房(使用宅基地)、集体用房(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其他用房。按经营方式分为自有经营、租赁经营及其他方式经营。按建设方式分为装饰装修、改扩建、新建。
标准不仅规定了经营管理的总体要求,包括经营用房、资质、条件、规模、安全、卫生、应急、防疫、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还规定了对周边交通条件、公共停车场所及生态环境在内的公共环境和配套要求,同时也规定了建筑和设施要求,包括对建筑装修、客房设施、公共卫生间、公共设施、厨房、布草间、消洗间等各功能区的设施要求。明确卫生和服务要求,包括客房、卫生间、公共区域、客用品、设施设备等卫生管理,及主人服务、日常接待服务、个性化服务和其他服务等。并提出山地特色要求,即民宿运营建造体现特色、提供可参与性活动项目、建筑材料及环境摆陈体现特色、利用当地产品和商品提供特色服务,以及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传播地方优秀文化等。
标准还给出了管理和经营要求,即建立消防安全制度及食品进出台账制度、有效处理各类投诉、利用媒体平台开展宣传和营销、建立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与其他旅游行业单位合作共赢等。并明确说明了民宿等级划分条件和划分办法:由民宿等级评定机构制定民宿等级划分的具体办法和评分细则,以及取消民宿等级的相应情况。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制定是结合贵州高质量民宿发展实际情况,突出山地特色,除在卫生和服务质量、建筑和设施设备上进行标准化规范管理外,还增加了山地特色内容,并因地制宜进行差异化特色化打造。明确更清晰的等级划分要求,对民宿的规划建设、品质划分提供了较为全面、细致的参考。不仅能整体提升民宿产业的建设水平,规范经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而且在推进高品质民宿建设、推动民宿规范化健康化发展,促进文化旅游和民宿产业提档、推进全省民宿品质提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标准注重民宿产业效益和文化建设,将民宿经营业绩、民宿经营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参与地方或社区公益事业活动、参与山地优秀文化传承等纳入等级划分条件,旨在引导民宿在发展中注重经济性和社会效益,带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动民宿产业发展壮大、提升效益。标准的制定和贯彻执行,能为地方民宿管理部门和经营者提供规范的、可参照依据,对规范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可进一步规范管理、提升品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贵州民宿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旅游度假市场提供有效的消费指引,填补我省民宿领域现行地方标准空白。
据了解,标准发布后,省文化和旅游厅等相关管理部门将组织全省范围内的相关行业人员开展宣传、培训、范本发放等工作,以便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档次。
目的地·最黔程
遵义汇川:诗意小城 避暑胜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霜 通讯员 陈露
汇川区泗渡镇松江苗寨
汇美景美食,聚游人如川。
遵义市汇川区地处北纬27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河流纵横密布,森林覆盖率达58%,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素有“天然氧吧、避暑天堂”的美誉。每到7月,便迎来一批又一批避暑“候鸟”。
山水爽目的汇川,尽是舒适惬意。娄山脚下绿树成荫,仁江河畔瓜果飘香,仙人山上风车伫立,处处可赏自然风光、尝农家小菜,还有采摘体验、游园垂钓、休闲观光等娱乐项目。
娄山关景区西风台
立于娄山关顶,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感受“从头越”的豪迈气概;登上海龙屯,看关隘险峻、断壁残垣,回望700多年土司风云;走在1964文化创意园,重温激情燃烧的“三线”岁月。
娄山黄焖鸡、板桥豆腐干、戴家羊肉粉、土司豆花等特色美食,国密董酒、贵州珍酒等优质白酒,是自然原料、生态食材与匠心坚守带来的美味和芬芳。
时尚舒爽的汇川,升起袅袅烟火。在苏福商圈、广珠商圈、遵义酱酒小镇、林达美食街……入夜后的灯火通明与人声喧嚣,为这座城市带来浓浓烟火气。
诗意小城、避暑胜地、美食天堂……汇川夏日的模样,让人来了不想走。
海龙屯三十六步天梯
打卡攻略
住宿:娄山·云栖露营公园、龙岩客栈、凤凰大酒店、丽呈别院·尊御侍庭
美食:娄山黄焖鸡、板桥豆腐干、土司宴
风物:董酒、珍酒、娄山天麻、板桥藤编
线路:
①红色文化游:娄山关景区——板桥镇藤编一条街——娄山古镇度假村
②土司文化游:海龙屯土司小镇——核心景区——传奇星空营地
③城市休闲游:冰雪海洋世界——1964文化创意园——苏福商圈
④欢乐近郊游:遵义酱酒小镇——鸣庄潭湿地公园——汇川林达美食城——汇川国际温泉城
论道·声音
把握黄金机遇持续推进贵州旅游产业化
祖钰博
提示: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加快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持续提升“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影响力。坚持以国际化理念引领旅游业发展,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高品质开发旅游新业态,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
本刊特邀相关专家、学者,对贵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推进旅游产业化等进行探讨和建言献策。今天推出第一篇。
荔波小七孔古桥 李贵云/摄
旅游业是贵州的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贵州接待省外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均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贵州具有天然的生态资源、气候资源、文化特色资源优势,已占据旅游业发展几大关键要素。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要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繁荣发展,为贵州持续推进旅游产业化提供了黄金发展机遇。现阶段更应把握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等发展机遇,增强贵州旅游吸引力,释放优势效能,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达到促进旅游产业化、盘活企业联动、刺激消费的作用。
荔波县小七孔鸟瞰鸳鸯湖 杨舰/摄
提升应用维度
找准旅游产业发展突破“切面”
贵州,要立足后疫情时代、产业转型阶段的发展所需,聚焦精神需求、体验需求、健康需求、审美需求、文化交流、意识传播担当等,围绕现有生态资源、旅游主体、文化资源,进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高位整合,找准贵州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的发力切口和品牌定位,找准突破路径,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以一体化联动思维推动旅游产业化,以更标签化的文化名片深化贵州旅游印象定位。并结合生态福利的释放,促进旅游供给端和需求端深度对接、多点对接,放大旅游需求方面的应用。以深度连接拓展各旅游主体和相关产业一体化,形成体系化,促进经济倍增。
同时,发挥旅游服务设施的作用,从简单的旅游资源“拿取式”“景点式”“散点式”运营,上升到生态宜居、旅居与生活方式、生命态度的结合,打造“景点式休憩所”“休憩式旅行地”。
梵净山天桥
挖掘提炼深度
聚焦旅游产业发展“燃点”
贵州要结合规划定位,抓住发展要点,突破难点,立足优势,把握几个重点发力,推动以点带面的现象级效应。注重游客对旅游的体验感,抓住引导消费方向的情绪共鸣、认知同频、情怀内核,推动情怀式旅游。发挥革命老区、红色记忆的文化担当,结合市场需求,起到意识形态宣传、提升生命格局的作用。贵州拥有全国最多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村寨,典型的山地风光资源,将自然与人文结合,通过自然感受深化文化理解,加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将旅游与身心放松、身心调养、情怀激励、意志养成相结合,打造“旅游+身心+康养”融合体。
黄果树瀑布
立足文化自信,加深自我认识和自我表达,参考周边云南、广西、四川等地旅游文化宣传,提炼属于贵州独有的“文化标签”。抓住天文太空旅游的独特性,打造科幻未来文化IP,带动衍生产品、服务。依托贵州风光,丰富旅游方式,在线路旅游、住宿旅游的基础上,增加故事性、传奇性、角色扮演、共创性项目,增强参与感、氛围感、可玩性。加强营销推广方面的投入和规划,打造专业旅游推广营销队伍,创造热点、制造话题,发挥网络营销的作用,提高投入收效比。
百里杜鹃景区赏花游玩 李华/摄
精化落实细度
打通旅游产业化“闭环”
贵州要建立旅游产业化专项推进小组,强化执行团队的上下贯通能力,强化政策规划、产业带动、经营主体之间的联系,弥补、连接旅游产业中配合的缺位,使长线发展与单次选择互补、各项需求错位配合,推动形成完整的服务链、资金链。树立长期经营思维,聚焦长线、计划性活动,在新鲜性、一次性、打卡性旅游的同时,推进体验式、沉浸式、重复性、长期性发展,拓展旅游方式多元化。
优化旅游业务质量,优化旅游产品,推进原有旅游主体的内核提炼、宣发定位,优化全线服务质量,重视市场调研和设计配置。焦聚旅游细分领域,筛选本地优秀文旅样本,推进系列样本打造。优化旅游产业上下游服务,重视旅游形象管理,形成稳定口碑,增加复游率和人传人的带动作用。加强对不良收费行为、敷衍式、收割式服务经营情况的检查和治理,打通优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贵州旅游的循环效应,做到生生不息,推进以旅游小循环带动经济及多产业大循环,推动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处处长、经济管理学博士)
来源:贵州日报“旅游”专刊
编辑 | 徐婕妤
二审 | 谢予谦
三审 | 赵 林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